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处暑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界的节气,更是一种情感与意境的寄托。以下精选了六首描写处暑的经典古诗,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对这一时节的独特情怀。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吟。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天地一时清。
元稹的这首诗描绘了处暑时节万物的变化。鹰开始捕食鸟类,白藏(即秋季)逐渐加深。树叶飘落,风声萧瑟,天空高远而深远。草间的蟋蟀和山里的蝉鸣声此起彼伏,给寂静的乡村增添了一丝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处暑时节的自然景象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处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仇远的这首诗则着重表现了处暑时节风雨交加的情景。狂风骤雨将残余的暑热一扫而空,让人感受到季节交替的迅速。诗人感叹世态炎凉的变化之快,甚至觉得窗户上的缝隙都让人心生不满,手中的纨扇也失去了作用。孩子们正在诵读《秋声赋》,这不禁让诗人想起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引发无限感慨。
《处暑》明·张嵲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发催年老,青灯照夜深。
立秋十日后,谁念客程赊?
张嵲的这首诗充满了人生哲理。他感叹尘世间难得一笑,唯有在欣赏菊花时才可插满头归。处暑刚过三天,新凉便如黄金般珍贵。白发催人老去,深夜独坐青灯之下,不禁思念远方的旅程。立秋已经过去十日,又有谁能理解漂泊者的艰辛呢?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宋·苏泂
处暑方为夏,山中已觉寒。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新凉宜入梦,好景莫辞看。
只恐明朝雪,先催瘦马鞍。
苏泂的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山中处暑时节的景象。虽然还未到真正的秋天,但山中却已有了寒意。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的喜悦,蛙声阵阵,增添了田园的生机。新凉的夜晚最适合入眠,美丽的景色也不应错过。然而,诗人担心明天可能会下雪,早早催促瘦马准备出行。
《处暑》清·查慎行
处暑时节雨纷纷,
行人路上欲断魂。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查慎行的这首诗延续了前人的风格,同样描写了处暑时节的雨景。行人在雨中行走,心情沉重,仿佛要断魂一般。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的希望,蛙声一片,又为寂静的田野增添了几分热闹。
《处暑》宋·吕本中
处暑田畴熟,
秋风动禾黍。
儿童戏蝶舞,
老者话桑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愿君珍惜眼前好光景。
吕本中的这首诗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现了处暑时节的丰收景象。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秋风吹拂着禾黍,儿童嬉戏玩耍,老人谈论农事。诗人感慨时光飞逝,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以上六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处暑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无论是狂风骤雨还是秋风送爽,无论是丰收的喜悦还是人生的感慨,都体现了古人对这一节气的深刻感悟。处暑,不仅是一个自然界的节气,更是一份诗意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