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失之交臂的出处】在汉语中,“失之交臂”是一个常用成语,常用来形容因错过机会而与成功或目标擦肩而过。然而,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因此有必要对其来源进行探讨。
一、
“失之交臂”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司马迁在记载韩信生平事迹时所用的一个典故。原意是指韩信在关键时刻因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后来被引申为“错失良机、未能如愿”的意思。
该成语在后世广泛流传,成为描述因疏忽或判断失误而导致失败的经典表达。其历史背景深厚,语言简洁有力,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失之交臂 |
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原文出处 | “韩信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天下,谁敢当者!’……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而不忍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若不能,不如早与之。”(注:此处并非直接引用“失之交臂”,但“失之交臂”是后人根据韩信故事提炼出的成语) |
出处原文内容 | 韩信在楚汉战争期间,曾有机会擒获项羽,但由于决策失误或时机把握不当,最终未能实现。后人将这一事件概括为“失之交臂”。 |
成语含义 | 因错过机会而与成功或目标擦肩而过。 |
使用频率 | 高(常见于书面及口语表达)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工作、学习、生活中因判断错误或行动迟缓而错失良机的情况。 |
三、结语
“失之交臂”虽源自古代典籍,但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避免因一时的犹豫或判断失误而遗憾终生。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并在实际运用中更加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