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莠的解释】“稂莠”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杂草或不良的人或事物。在古代文献中,“稂”和“莠”原本是两种常见的杂草,后来被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贬义称呼,常用来比喻不正派、无用或有害的事物。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粮 | 一种杂草,形状类似稻禾但无谷实,常生长于田间 |
莠 | 另一种杂草,也称“狗尾草”,多生于田地或荒野 |
因此,“稂莠”合起来指的是田间常见的杂草,后引申为不好的人或事,带有贬义色彩。
二、词义演变
时期 | 用法 | 示例 |
古代 | 指田间杂草 | 《诗经》中有“稂莠不除”的说法 |
中古以后 | 引申为不良之人或事物 | 如“稂莠丛生,贤者难容” |
现代 | 多用于比喻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行为 | 如“社会上稂莠横行,需加强治理” |
三、常见用法
1. 比喻不良分子
例如:“我们要清除社会上的稂莠,维护良好秩序。”
2. 形容环境混乱
例如:“这片土地稂莠丛生,难以耕种。”
3. 文学作品中使用
在古文或诗词中,“稂莠”常用来表达对社会风气或自然环境的不满。
四、相关成语与搭配
成语/搭配 | 含义 |
粮莠不分 | 比喻分辨不清好人与坏人 |
粮莠并存 | 表示好与坏同时存在 |
除稂莠 | 比喻铲除不良因素 |
五、总结
“稂莠”原指田间杂草,后演变为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常用来比喻不良的人或事物。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用于描述社会问题或环境混乱的情况。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