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成果的核心概念。而在这一体系中,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在产生方式、作用对象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上存在明显差异。以下将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对比。
一、联系
1. 都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均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
2. 都依赖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无论是超额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其产生的基础都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而使得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3. 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技术进步,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4. 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一定条件下,超额剩余价值可以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例如当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整个行业跟进,超额剩余价值逐渐消失,转为普遍存在的相对剩余价值。
二、区别
对比项目 | 超额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 |
定义 | 某个企业或部门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 | 通过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比例增加。 |
产生原因 | 个别企业或部门的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
存在时间 | 短期性,随着技术扩散会逐渐消失。 | 长期性,一旦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长期存在。 |
作用对象 | 主要针对个别企业或部门。 | 针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工人。 |
是否具有排他性 | 具有排他性,仅限于率先提高效率的企业。 | 不具有排他性,适用于所有资本家。 |
与绝对剩余价值关系 | 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 是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基本形式,与超额剩余价值并列。 |
三、总结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虽然在本质上都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但它们的形成机制、作用范围以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超额剩余价值更强调个体企业的技术优势,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更多反映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理解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