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原文及翻译】《蚕妇》是唐代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养蚕妇女的辛劳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怀。以下为该诗的原文、翻译以及相关内容的总结。
一、文章总结
《蚕妇》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古诗,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养蚕妇女在春日劳作的场景,表现出她们的艰辛与不易。诗中通过对蚕妇日常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全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研究意义,是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劳动阶层生活的重要资料。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诗句1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 昨天到城里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衣巾。 |
诗句2 | 不知身是客,但道蚕桑勤。 | 不知道(自己)是个客人,只说养蚕种桑很勤劳。 |
诗句3 | 一岁一枯荣,几度见花新。 | 一年年地枯萎又生长,几次看见花儿重新开放。 |
诗句4 | 愧无膏粱味,空负太平身。 | 没有享用美食的福分,白白地辜负了太平盛世。 |
> 注:根据不同的版本,《蚕妇》的内容略有差异,以上为较为常见的版本之一。
三、作品背景与艺术特色
- 创作背景:张俞生活在唐代后期,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他关注民间疾苦,常以诗歌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贴近生活;
- 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 对比手法运用得当,如“泪满巾”与“蚕桑勤”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四、结语
《蚕妇》虽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它不仅展现了养蚕妇女的辛劳生活,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对劳动价值与社会公平的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历史影响或与其他类似题材诗歌的比较,可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