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意思】一、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善的重要论述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内心对羞耻和厌恶的行为所产生的反应,是“义”的起点或萌芽。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其中,“羞恶之心”即是“义”的最初表现形式。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当或他人行为不正时,会感到羞愧或厌恶,这种情感正是推动其做出正义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羞恶之心”可以体现在人们面对不公、欺骗、虚伪等行为时的本能反应。它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更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上》 |
| 原文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 拼音 | Xiū è zhī xīn, yì zhī duān yě |
| 字面意思 | 对羞耻和厌恶之事的内心反应,是“义”的开端 |
| 孟子观点 | 人性本善,四端为仁、义、礼、智的起源 |
| “羞恶之心”含义 | 对不正当行为的羞愧与反感,是道德意识的体现 |
| “义之端”含义 | “义”的初始表现或萌芽 |
| 实际意义 | 推动个人向善、维护社会公正的内在动力 |
| 与“四端”关系 | 属于“义”的源头,与其他三端(仁、礼、智)共同构成道德基础 |
三、结语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道德实践的现实指导。它提醒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向善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唤醒和引导这份“羞恶之心”,从而培养出真正的“义”。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