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典故说的是谁】“一毛不拔”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一个故事,用来讽刺那些极度吝啬、不愿意付出的人。
一、典故来源
“一毛不拔”的典故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后来在《世说新语》等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著名人物——石崇。
石崇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富豪,以奢侈豪华著称,但同时也以吝啬闻名。他有一个朋友叫王恺,两人常常比富。有一次,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火烧,以此炫耀自己的富有。然而,尽管他富可敌国,却对金钱极其吝啬,甚至对亲朋好友也十分小气,因此被人讥讽为“一毛不拔”。
二、成语含义
“一毛不拔”字面意思是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比喻极度吝啬,不愿付出任何代价。它不仅用于形容人对金钱的吝啬,也可以引申为对时间、精力或情感的极度节省。
三、总结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毛不拔 |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世说新语》等 |
| 典故人物 | 石崇(西晋富豪) |
| 成语含义 | 形容极度吝啬,不愿付出 |
| 使用场景 | 贬义词,多用于批评人过于小气 |
| 引申意义 | 不仅指金钱吝啬,也可指其他方面的吝啬 |
四、结语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虽然带有贬义,但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性中的一种弱点——过度的吝啬。了解它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也能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极端的吝啬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