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什么意思】“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中的一句诗。这句诗表面上是在讲述历史人物的境遇,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 世途多艰险,人情多反复。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但见丹诚赤心在,何须忠臣死节为?
> 君不见,古来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心难测的感慨,同时也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反思。
二、字面解释
- 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是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辅佐年幼的成王。他因功高震主,曾被流言中伤,甚至有人怀疑他有篡位之心。因此,“恐惧流言日”指的是他在受到不实言论攻击时的心理状态。
- 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后来篡夺了汉朝皇位,建立了新朝。但在他尚未篡位之前,表现得非常谦逊有礼,博得了当时士人的赞誉。
三、深层含义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一个人的品德和真实意图,往往在权力未到手之前最易被误解或掩盖。周公虽忠诚,却因流言而受疑;王莽虽伪善,却因谦恭而获得信任。这说明:
- 表面的谦虚不代表内心的真诚
- 权力面前,真假难辨
- 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凭一时的表现
四、总结与启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白居易《放言五首》 |
| 字面意思 | 周公在流言蜚语中感到恐惧,王莽在未篡位前表现谦恭 |
| 深层含义 | 表面的谦虚可能隐藏真实的野心,真正的忠诚也可能被误解 |
| 启示 | 不可轻信表象,需结合长期行为判断人品;权力面前,人性容易扭曲 |
| 适用场景 | 用于形容那些在权力未达之前表现良好,但背后可能另有目的的人 |
五、结语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判断,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