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的国语辞典是什么】“负隅顽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失败或被围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不肯投降或认输。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多用于描述敌对势力或不屈服于压力的人。
在《现代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中,“负隅顽抗”的释义为:
> 负隅顽抗:指敌人在被包围、处于劣势时仍顽强抵抗,不肯投降。
以下是对“负隅顽抗”一词的详细解析,结合其来源、含义、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
一、词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负隅顽抗 |
| 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 含义 | 在被围困或处于劣势时仍顽强抵抗,不肯投降 |
| 来源 | 出自古代军事术语,意指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敌人、对手或不服输者的强硬态度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守不降、顽抗到底 |
| 反义词 | 投降认输、缴械投降、俯首称臣 |
二、词语背景与使用场景
“负隅顽抗”最早出现在古代兵书和历史文献中,常用于描述战败一方在最后关头仍不愿放弃抵抗的行为。例如,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中,将领或士兵在城池被攻破前仍奋力抵抗,便可以用“负隅顽抗”来形容。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不仅用于军事语境,也常用于比喻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对抗行为。比如在政治斗争中,某些团体或个人面对压力依然不妥协,也可称为“负隅顽抗”。
三、例句分析
1. 例句1:
“敌军虽已陷入绝境,但仍负隅顽抗,不肯投降。”
- 解析:此句中“负隅顽抗”用于描述敌方在不利情况下仍继续战斗。
2. 例句2:
“他面对强权压迫,始终负隅顽抗,不愿低头。”
- 解析:此处将“负隅顽抗”引申为一种精神上的坚持,带有一定褒义色彩。
3. 例句3:
“虽然公司面临破产危机,但管理层仍负隅顽抗,试图扭转局面。”
- 解析:此句中“负隅顽抗”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暗示管理层可能过于固执。
四、总结
“负隅顽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成语,主要表达在劣势中仍不放弃抵抗的态度。它既可用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可用于抽象的社会现象。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词汇,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