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之交历史典故】“竹马之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关系亲密、情谊深厚。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讲述的是两位少年在童年时期共同玩耍、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后来成为友情的象征。
一、
“竹马之交”中的“竹马”指的是儿童玩耍时用竹竿当作马骑,象征着童年的纯真与自由。而“交”则表示交往、交情。因此,“竹马之交”原指孩童时期结下的友谊,后来引申为一生不变的深厚友情。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童年友谊的珍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情感纽带的价值观。如今,“竹马之交”常用于形容那些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信任、互相扶持的朋友关系。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含义 | 指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友谊深厚 |
| “竹马”含义 | 儿童玩耍时用竹竿作马,象征童年 |
| 引申意义 | 表示一生不变的友情 |
| 使用场景 | 形容亲密无间的童年朋友 |
| 文化内涵 | 体现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交流中,强调友情的持久性 |
通过了解“竹马之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更加珍惜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