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原文翻译及赏析醉里挑灯看剑原文翻译及赏析是怎样的】一、
《醉里挑灯看剑》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词通过描绘一位英雄在醉酒后挑灯看剑、梦回战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全词语言豪放,意境深远,既有对昔日军旅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力的无奈。词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尤为经典,成为后世传颂的名句。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赏析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读者快速理解与查阅。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题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作者 | 辛弃疾(南宋) |
| 原文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 翻译 | 醉酒时挑亮灯看剑,梦中回到军营号角声不断。 将士们分食烤肉,乐器演奏边塞战歌。 秋天的战场上,将军检阅士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弓箭如雷鸣般惊心。 完成君王统一天下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名声。 可惜,只是一场空,白发已生! |
| 赏析要点 | - 情感真挚,充满悲壮情怀 - “醉里挑灯看剑”象征英雄无用武之地 - 全词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交织 -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
| 艺术特色 | - 语言雄浑有力,气势磅礴 - 用典自然,意境深远 - 情感层层递进,结尾令人唏嘘 |
| 历史背景 | 辛弃疾一生主张北伐抗金,但因主和派压制,始终未能实现抱负。此词写于他晚年,借好友陈同甫之名抒发心中郁结。 |
三、结语
《醉里挑灯看剑》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位英雄的心路历程。它展现了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情怀与难以言说的苦闷。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能体会到历史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坚韧。
如需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或南宋词风,可继续探索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