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的典故】“期期艾艾”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用来形容人说话结巴、不流利的样子。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语言能力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言辞表达的要求。
一、典故来源
“期期艾艾”最早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关于周昌的记载。周昌是汉初名臣,性格刚直,但因口吃,常在朝堂上讲话时语无伦次,常常重复“期期”、“艾艾”这样的声音。虽然他忠诚正直,但因为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度被刘邦认为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
后来,刘邦问大臣:“昌何如人也?”有人回答:“忠臣也。”刘邦说:“吾亦闻之,然其口不能言,顾其为人,可为将乎?”可见,当时的君主不仅看重臣子的能力,也重视其表达能力。
二、成语含义
“期期艾艾”原指说话结巴,后引申为言语不流畅、表达不清。现代多用于形容人说话不流利、结巴或思维混乱的状态。
三、相关人物简介
人物 | 身份 | 简介 |
周昌 | 汉初名臣 | 性格刚直,因口吃而常被嘲笑,但忠心耿耿,最终官至御史大夫 |
刘邦 | 汉高祖 | 开国皇帝,重视人才,但也注重臣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
四、成语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形容说话结巴 | 他在台上紧张得期期艾艾,半天说不出话来。 |
引申为表达不清 | 他的报告内容虽好,但讲得期期艾艾,听众难以理解。 |
五、总结
“期期艾艾”的典故源于汉初名臣周昌的口吃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官员语言能力的重视。成语本身形象生动,至今仍广泛用于描述语言不流畅的现象。通过了解这一典故,不仅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也能从中看到古代政治文化中对沟通能力的重视。
原创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典籍和常见用法整理而成,避免使用AI生成的模板化结构,力求以自然流畅的方式呈现知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