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怎么读什么意思】“兀”是一个汉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下仍有其意义。本文将从字音、字义、常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音与字义总结
字 | 拼音 | 注音符号 | 部首 | 笔画 | 基本含义 | 常见用法 |
兀 | wù | ㄨˋ | 八 | 3画 | 高耸的样子;突然;形容人或事物突出 | 形容山高、人突兀;如“兀立”、“兀然” |
二、详细解释
1. 读音
“兀”的拼音是 wù,声调为第四声(去声)。在普通话中发音为“wù”,类似于“误”的发音,但更短促。
2. 字义解析
- 高耸的样子:常用于形容山、石等高大挺拔的形态,如“兀立”、“兀崖”。
例句:山峰兀立,气势磅礴。
- 突然、忽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突然发生,类似“忽然”、“猛地”。
例句:他兀地站了起来,吓了大家一跳。
- 形容人或事物突出:指某人或某物在群体中显得特别显眼或与众不同。
例句: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兀。
3. 常见词语搭配
- 兀立:高高地站立,多用于描写山或建筑物。
- 兀然:突然、猛然。
- 兀兀:形容专心致志的样子(如“兀兀穷年”)。
- 兀傲:高傲、不屈服的样子。
4. 文化背景
在古诗词中,“兀”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也用于表达人物性格的刚烈或孤傲。例如:“孤峰兀立,寒江独钓”,便是典型的文学描写。
三、注意事项
- “兀”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
- 注意与“吴”、“五”等字区分,避免误读。
- 在某些方言中,“兀”可能有不同发音或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总结
“兀”是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汉字,主要表示“高耸”、“突然”之意,在文学和自然描写中较为常见。了解其读音、字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现代书面语中的表达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汇或古文出处,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中华字海》等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