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是什么意思】“介之推”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出自春秋时期,与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有密切关系。他因忠义、隐退而被后人所铭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高洁之士”的典型代表。
一、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贤士,曾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多年。在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介之推拒绝接受封赏,选择隐居山林,最终因避祸而被烧死于绵山。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忠诚、清廉、不慕荣华的象征。介之推的故事也衍生出“寒食节”的习俗,用以纪念他。
二、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介之推 |
时代 | 春秋时期 |
国籍 | 晋国 |
身份 | 贤士、忠臣 |
与谁相关 | 晋国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
主要事迹 | 随重耳流亡;拒绝封赏;隐居绵山,后被烧死 |
历史影响 | 成为忠义、清高的象征;寒食节的起源 |
后世评价 | 忠臣、隐士、道德楷模 |
三、补充说明
介之推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和《史记》,但细节略有不同。他在重耳流亡期间一直追随,帮助其度过艰难岁月。然而,当重耳回国称王后,介之推并未请求封赏,而是选择归隐。有人劝他出仕,他却说:“言者之罪,非吾所求也。”可见其淡泊名利之心。
后来,晋文公为了寻找介之推,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与其母一同被烧死。此事令晋文公懊悔不已,于是下令每年此时禁火、吃冷食,以示纪念,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通过了解“介之推是什么意思”,我们不仅了解到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古代对忠义、清廉、隐逸精神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