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必报历史典故】“睚眦必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对极小的怨恨也不轻易放过,一定要报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警示意义。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睚眦”原意是指瞪眼的样子,引申为细微的仇恨或不满。而“必报”则表示一定会报复。因此,“睚眦必报”整体意思是:即使是极小的仇怨,也一定要报复。
该成语最早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其中记载了秦相范雎因被魏国大夫须贾陷害,后来在秦国得势后,对须贾进行了严厉的报复,甚至将他羞辱至极。虽然这并非直接使用“睚眦必报”一词,但其精神内核与此成语高度一致。
二、历史典故概述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概要 | 成语关联 | 
| 范雎复仇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范雎曾遭魏国大夫须贾陷害,后在秦国掌权,对其实施了严厉报复。 | 体现“睚眦必报”的精神 | 
| 韩信忍辱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韩信年轻时受胯下之辱,但他选择隐忍,最终成就大业。 | 对比“睚眦必报”的反面例子 | 
| 刘邦宽容 | 《史记·高祖本纪》 |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多次被项羽击败,却能宽恕旧敌,最终建立汉朝。 | 反映宽容的重要性 | 
三、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睚眦必报”常用于批评那些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的人。它提醒人们,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避免因小失大,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同时,这一成语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义气”与“恩怨”的重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和情感联系。
总结:
“睚眦必报”源自古代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微小仇恨也要报复的思想。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包容与理解,避免因小怨而引发大祸,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