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如黄鹤典故】“杳如黄鹤”是一个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毫无音讯。这个典故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典故来源
“杳如黄鹤”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是该成语的直接来源,后人将“黄鹤一去不复返”简化为“杳如黄鹤”,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突然消失,再无消息。
二、成语含义
| 词语 | 含义 |
| 杳 | 深远、看不见的样子 |
| 如 | 像 |
| 黄鹤 | 传说中仙人乘坐的鸟,象征高远、神秘 |
整体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忽然消失,没有一点踪迹,如同黄鹤飞走一般,难以寻觅。
三、使用场景
| 场景 | 示例 |
| 表达失去联系 | “他出差后就杳如黄鹤,连电话都不接。” |
| 描述失踪事件 | “那名游客在山中迷路,至今杳如黄鹤。” |
| 文学创作 | “她的身影早已杳如黄鹤,只留下满纸的思念。” |
四、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 作者 | 作品 | 使用情况 |
| 崔颢 | 《黄鹤楼》 | 原始出处,奠定成语基础 |
| 李白 | 《登金陵凤凰台》 | 受《黄鹤楼》影响,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
| 现代作家 | 多部小说、散文 | 用于描绘人物离别、失落等情感 |
五、成语延伸意义
“杳如黄鹤”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消失的成语,它还承载着古人对时间、空间与人生无常的感悟。黄鹤象征着超凡脱俗,而它的离去则暗示着无法挽回的失去。这种意境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寄托对故人、往事的怀念之情。
六、总结
“杳如黄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美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思考。通过了解其来源、含义和用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杳如黄鹤 |
| 出处 | 崔颢《黄鹤楼》 |
| 含义 | 人或事物消失无踪 |
| 使用场景 | 失联、失踪、文学描写 |
| 文化意义 | 对时间、人生无常的感慨 |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成语或古诗文,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