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成败典故】“坐观成败”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用来形容在事情发生时,不主动参与、不采取行动,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待结果出现。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批评那些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的人。
一、典故来源
“坐观成败”的典故最早可追溯至《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斗,以及一些诸侯在关键时刻的反应。其中有一段话提到:“诸侯皆属项王,而独沛公得入关,是其能也。然天下未定,人心未安,诸侯多观望,不肯助沛公。”这里的“观望”与“坐观成败”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在《战国策·齐策》中也有类似描述,如“燕赵之士,虽处危难,犹能奋起;而楚人则坐观成败,终致灭亡。”这进一步说明了“坐观成败”在历史上的使用背景和含义。
二、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坐观 | 坐在旁边观看 |
| 成败 | 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
| 典故 | 指历史上有关这一行为的具体事件或人物 |
该成语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不作为、不干预的态度,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只等结果的人。
三、用法与示例
| 用法 | 示例 |
| 贬义 | 在公司危机中,他始终坐观成败,不愿出面解决问题。 |
| 批评 | 有些人总是坐观成败,等到事情成定局才发表意见。 |
| 历史评价 | 古人常以“坐观成败”来形容那些在战乱中不作为的诸侯。 |
四、总结
“坐观成败”出自古代历史典故,意指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主动介入,只在一旁观察结果的行为。这种态度常被看作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的表现,因此多用于批评或警示。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与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此类消极行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坐观成败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战国策·齐策》 |
| 含义 | 不作为,只旁观结果 |
| 用法 | 贬义,用于批评 |
| 历史背景 | 多用于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的诸侯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