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式拼音法】一、
威妥玛式拼音法,又称“威妥玛拼音”或“Wade System”,是19世纪中叶由英国驻华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提出的一种汉语拉丁字母拼写系统。该系统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用于西方人学习中文,尤其是在英语国家的汉语教学和文献中较为流行。
威妥玛拼音法以北京话为基础,采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发音,注重声调的表示,并对某些音节进行了简化或调整,以便于外国人记忆和使用。尽管随着现代汉语拼音(如《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威妥玛拼音逐渐被取代,但在一些历史文献、旧书名、地名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威妥玛式拼音法 |
英文名称 | Wade System / Wade Romanization |
提出者 |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
提出时间 | 19世纪中叶(约1857年) |
应用背景 | 清末至民国时期,用于西方人学习中文 |
基础 | 北京话发音 |
字母系统 | 拉丁字母 |
声调表示 | 使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如:1、2、3、4 或 ˉ、ˊ、ˇ、ˋ) |
特点 | 简化部分音节,便于外国人记忆;与现代拼音有差异 |
代表例子 | “北京” → Peking;“中国” → China;“上海” → Shanghai |
当前使用情况 | 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但在历史文献中仍有保留 |
影响 | 对早期汉语国际传播有一定贡献,是汉语拼音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
三、结语
威妥玛式拼音法作为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汉语拉丁化尝试,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需求和语言翻译的探索。虽然如今已不再主流,但其在汉语教学史和语言学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了解这一拼音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汉语拼音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