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胆识。这一情节也衍生出了一句经典的歇后语,常被用来形容人有计谋、善于利用环境或他人资源来达到目的。
一、歇后语解析
歇后语全称: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字面意思:
诸葛亮用草船在大雾中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最终成功带回大量箭矢,因此被称为“满载而归”。
引申含义:
比喻一个人做事有计划、有准备,并能巧妙地利用外部条件,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二、相关背景介绍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
| 人物 | 诸葛亮、周瑜、曹操 |
| 背景 | 赤壁之战前,周瑜设计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 |
| 过程 | 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率二十艘草船接近曹军水寨,曹操因雾大不敢出战,只命弓箭手射箭,箭矢纷纷落在草船上 |
| 结果 | 诸葛亮成功“借”得十万支箭,圆满完成任务 |
三、歇后语使用场景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工作中 | “这次项目推进很顺利,简直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
| 学习中 | “他平时积累的知识,在考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真像那句歇后语——满载而归。” |
| 日常交流 | “你这次旅行收获真多,真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啊!” |
四、总结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策略和时机的把握,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善于思考、灵活应对。这句歇后语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歇后语或历史故事,欢迎继续提问。


